? 子科生物報道:天然產物、代謝物或基于表型篩選的藥物作用靶標發(fā)現(xiàn)與確證是創(chuàng)新藥物研發(fā)的重要源泉和關鍵難題。針對這一難題,中科院上海藥物所/國科大杭州高等研究院藥物科學與技術學院(以下簡稱杭高院藥學院)羅成團隊張豪副研究員開發(fā)了一種新的靶標富集排序工具OTTER(在線服務器http://otter-simm.com/otter.html)。進而,針對著名天然產物雷公藤紅素,羅成、張豪團隊與上海交通大學醫(yī)學院陳國強院士團隊、藥學院張翱研究員團隊合作,在雷公藤紅素抗腫瘤分子靶標的發(fā)現(xiàn)與確證方面取得新進展。相關成果以“Celastrol suppresses colorectal cancer via covalent targeting peroxiredoxin 1”為題,在線發(fā)表于Signal Transduction and Targeted Therapy期刊。
雷公藤紅素又名南蛇藤素,是從衛(wèi)矛科植物雷公藤中提取的五環(huán)三萜類單體化合物,對多種腫瘤類型均具有較為顯著的抑制作用。然而雷公藤紅素具有較為明顯的毒性,其發(fā)揮抗腫瘤活性的分子靶標及作用機制不夠清晰。同時,由于缺乏雷公藤紅素與靶標的復合物晶體結構,其如何與靶標蛋白發(fā)生相互作用的分子機制不清晰,使得基于其化學結構改造開發(fā)高效低毒的雷公藤紅素衍生物缺乏明確的指導方向。
圍繞上述問題,科研團隊運用新工具OTTER,以及基于雷公藤紅素組學數(shù)據(jù)分析獲得的差異表達基因列表,再結合生物化學、生物物理等技術手段,發(fā)現(xiàn)雷公藤紅素對過氧化氫氧化還原酶(peroxiredoxin, PRDX)蛋白家族的若干成員,有較為明顯的酶活抑制。其中,雷公藤紅素對PRDX1蛋白的酶活抑制最強,IC50達到了約290納摩爾。進一步的質譜數(shù)據(jù)及點擊化學實驗提示,雷公藤紅素與PRDX1蛋白的第173位半胱氨酸共價結合(圖1)。
圖1.新工具OTTER原理及雷公藤紅素靶標發(fā)現(xiàn)
該研究首次解析了雷公藤紅素與PRDX1蛋白的復合物晶體結構(分辨率1.76 埃),揭示了其獨特的結合模式。每個PRDX1蛋白二聚體,能夠共價結合兩分子的雷公藤紅素,并且這兩分子雷公藤紅素能夠與鄰近的PRDX1蛋白二聚體,形成非共價的氫鍵及疏水相互作用(圖2)。該研究通過復合物晶體結構,首次建立了雷公藤紅素如何與靶標蛋白發(fā)生共價修飾作用的結構基礎。
圖2.雷公藤紅素與PRDX1蛋白的復合物晶體結構
在此基礎上,團隊通過設計并合成衍生物,獲得了特異性及體內安全性顯著提高的新型雷公藤紅素衍生物19-048。通過構建PRDX1蛋白敲低及過表達的結直腸癌細胞系,該研究在細胞及動物層次上嚴格地確證了雷公藤紅素及其衍生物19-048的在靶效應,并開展了化合物的作用機制研究。通過檢測化合物在小鼠體內的急性毒性,該研究證明了衍生物19-048的安全性,顯著優(yōu)于原型雷公藤紅素(圖3)。
圖3. 雷公藤紅素的結構改造及動物水平靶標確證
該研究一方面證明了雷公藤紅素的體內毒性,可以通過靶標發(fā)現(xiàn)及基于結構的化學優(yōu)化而降低,另一方面也為更多重要天然產物的靶標發(fā)現(xiàn),提供了可以直接參考借鑒的研究策略,以及實用的靶標發(fā)現(xiàn)新工具。